社区老年工作是一种利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方法。随着城市家庭规模变小,双职工家庭、核心家庭和老年空巢家庭的增加,不仅原来的社会孤老需要得到照顾,有退休金保障的老年人也产生了服务需求。所以,在社区开展老年工作,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就成了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社区老年工作的定义:社区老年工作是指老年社会工作者以社区为单位,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内的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的工作过程。
所谓社区,是指同一地域内社会活动或生活属于同一类型的相对独立的地区小社会。其基本构成要素是同一地域、同一类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社区人口、社区管理体系和社区意识。我国的社区最基本的有三类: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和城镇社区。城市社区一般以居委会和居住小区为单位,农村社区以村委会为单位,城镇社区以集镇为单位。不同的社区,老年工作的内容也有所不同。目前,由于我国的城乡差别较大,各地经济条件不同,社区老年工作主要在城市社区和城镇社区开展。
二、开展社区老年工作的意义社区老年工作的作用主要是动员社区内的一切物力和人力,去满足社区内老人的各种各样需要,以帮助他们能够在社区内幸福地生活。具体来说,开展社区老年工作有如下的意义:
(一)有利于老人的家庭照料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家庭规模逐步小型化;年轻一代追求现代形象,忙于学习和工作,无暇顾及家庭照料;青年人婚后多选择离开父母单独居住,以追求独立自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观念变化,只要条件允许,也不愿与子女同住。以上诸多原因使现代家庭越来越难以完全承担照料老人(特别是身体有残疾或精神有障碍的老人)的责任。开展社区老年工作,如包户上门服务等,使老人不离开家庭也能得到很好的照料,减轻了年轻人的负担,也使老人在家庭得到亲人精神的慰籍。
(二)有利于老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生活
老年人长期在一定的社区中生活,那里有熟悉的环境,有亲朋好友、熟人和玩伴,加上他们年纪大了都有恋旧心理,一般都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地方生活。在社区中开展老年社会工作,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能满足他们的恋旧心理,使他们的生活无后顾之忧。而熟悉的社区环境能使他们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在亲朋好友和熟人的氛围中能使他们精神愉快地生活,有利于老人的养生。
(三)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区内的闲置资源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及迅速增长的高龄老年人口,一时难以拿出大量资金发展老人养老机构。而目前我国各城市社区中,都有不少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的低龄老人和下岗工人,他们是开展社区老年工作的重要资源。如在社区中办小吃店为老人开展送餐服务,办家政服务公司为老人上门提供家政和护理服务,低龄老人通过“时间储蓄”的方式照顾高龄老人等。利用社区的闲置资源开展老人服务工作,即可为社区老人提供必要的服务,又能为下岗工人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
(四)有利于低收入老人的养老
社会工作永远应该面向那些需要救助且自身无力自我救助的人群。中国低收入阶层的老人在过去的岁月中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铺路石的贡献,在他们年老且家庭成员缺乏足够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时候,使他们在社区内得到免费和低费的社区照顾,是他们的权利,也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开展社区老年社会工作,能使那些无经济能力购买服务和进各类福利院、敬老院的老人,从他们生活的社区得到关怀和帮助,以便无忧无虑地度过自己的晚年,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人道主义精神。
社区老年工作的内容和做法:
社区老年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做法如下:
(一)老年人包户服务
这是目前各城市基层社区开展得最早、最广泛的老年人服务项目,也是发展比较完善的项目。被包户的老人除了社会孤老,还包括退休孤老和身边无子女以及生活上有各种困难的老年人。包户工作的一般做法是,由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或民政助理员,负责对全街包户工作的组织和检查,由居委会和参加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签订包户协议,定服务人员、定服务项目、定服务时间、定服务要求。如粮店送粮、煤店送煤、菜场送菜、理发店派人到户理发、医院定期巡回体检、打针送药、学生搞环境卫生,老人原所在单位逢年过节探望慰问,解决某些生活难题并承担必要的责任。
此外,居委会还广泛组织邻里包户,服务者为老人送药、送水、代购物品、帮助安排生活、处理家务琐事等等。实践证明,这种邻里互助效果很好。南方的一些城市,服务者和被服务对象,往往住在一栋楼里,甚至常常只有一墙之隔,炖了鸡汤、排骨汤,包了馄饨等送去一碗,老人病了服务者陪在身边,方便如一家。
上海市政府从1992年至1996年,连续几年把下列为老年人服务的项目列入市政府为市民办的实事:(1)对需要帮助解决吃饭难的老年人提供午餐,能走动的,落实搭伙单位,不能走动的送饭上门,饭菜质量、服务收费合理。(2)为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劳务服务(有偿与无偿相结合)。(3)为独居老年人安装求助电铃,落实援助户、援助应急措施。(4)为有病老人送医上门,地段医院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设家庭病床,为行走不便的老人就近治疗。(5)为有住室的社会孤老建立家庭敬老室,对居室进行粉刷、装修,确定生活服务内容、项目、服务措施、确定服务人员。
(二)为老年人提供的收养和寄托服务
这项服务一般由街道和居委会兴办的老年公寓(小敬老院、小福利院)、和托老所承担。收养对象首先应是社救孤老(三无对象)。近年来不少退休孤老、身边无子女和有其它困难的老人,也纷纷到这里安度晚年或得到日间托养照顾。这类老人公寓和托老所,一般规模较小,地点设在本社区之中,有的利用旧房屋改造而成,有的是通过换房,把分散在社区内需要照顾的老年人集中到一个院子或一栋楼房中办起来的,也有的是利用社区空地建成。近两年来,有不少城市在小区规划时就留出几套房子以备举办小型老人公寓或托老所。
一所老人公寓的落成往往受到辖区内不少单位和个人的资助,给老人们送来所需的生活用品,如桌椅、床、柜、被褥甚至电器、应急药物等等。在这些老人公寓里,一般都设有专人做护理工作,包户服务组也常到院内为老人服务,逢年过节,街道、居委会干部前来慰问,过生日为老人祝寿,春秋季节带老人游玩,散居在社区的老人以及街道幼儿园的孩子,也常来老人公寓和老人一起活动。老人公寓还和附近医院挂勾,医生定期上门检查,老人有病随请随到,解决了老有所医的问题。
老人公寓把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结合起来,对社救孤老实行义务服务、优先服务,对其它老人实行自费收养服务。在组建街道老人公寓方面,广州市穗港金色晚年养老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该院座落在白云山下,麓湖之滨,环境优雅,空气清新,是老人颐养天年的理想之地。他们的口号是:给老人温暖、给老人活力、给老人自信、给老人们一个金色的晚年。院内设有餐厅、医疗室、活动室、健身房等,活动室内有电视机、音响设备、麻将牌,各种棋类、书报刊物等等。对有一定活动能力的老人,该院定期组织他们外出旅游、观光。院里的“希望之车”带着老人们遍游广州及近郊的名胜古迹、公园、乐园,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幸福而充实的晚年生活。为了解决部分脑血管发病后偏瘫老人的照顾问题,该院还特设部分病床为他们施行特殊治疗护理。院里安排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去护理老人,每周三次特邀附近医院的主任医师作保健性查房,每日一次特邀专职针灸师、理疗师为老人针灸、按摩治疗和利用健身器械做强化训练,尽量争取部分老人能离开病榻,恢复一定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由于街道老人公寓在安老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对这一项目越来越重视。例如,1994年上海市政府为市民办实事之一就是一年之内改造25个街道老人公寓。要求改造后的街道老人公寓平均使用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每所公寓的床位不得少于20张,公寓内至少要设有老人浴室、老人食堂、老人洗衣室、老人活动室。这些服务设施不仅供院内的老人使用,还要向社会开放。市政府要求对这些街道老人公寓,改造方案要布局合理、外形美观、设施齐全,每年年底要评估和评比。
(三) 组织老人互助服务
在社区中有各种各样的老人,如有高龄老人也有低龄老人,有文化层次高的老人也有文化层次低的老人,还有各方面特长的老人,他们是丰富的人才资源。开展社区老人工作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开展互助服务活动。如组织退休医生为其他老人义诊,组织有电器修理技术的老人为其他老人上门服务等。而在上海和天津两城市率先试行的“时间储蓄”,就是一种互助服务活动的有效尝试。所谓“时间储蓄”就是让社区中的身体状况良好的低龄老人自愿到社区为那些需要照顾的高龄老人提供劳动服务,所花费的劳动用时间单位记入个人“帐户”,等到他们自己年老或生病时,可从社区其它成员身上得到同样时间的免费照顾。这样,发扬了他们的互相帮助精神,即能减轻老人的经济负担,又有利于老人发挥余热。
( 四)老人文化生活服务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老人的服务需求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上,而且越来越多地表现在精神生活上。特别是近几年在城市老人的构成中,退休职工和离退休干部逐年增加,他们离开了原来的单位、职业乃至领导岗位,回到社区居民之中,往往会有一种失落感、孤独感甚至否定自我价值。如何为他们创造条件扩大社会联系,建立新的社交圈子,使他们继续参加社会生活,达到精神上新的平衡,已经成为社区老人服务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适应这种新情况,各城市基层社区纷纷兴办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茶社、老人之家、寿星乐园等等。这类活动中心,一般设有游艺室、阅览室,有的还举办书画展览、老年舞会。如武汉市的老人茶社星罗棋布于大街小巷,把老人们从路灯下、马路边、摊亭前吸引到这里来品茶怡神、打牌下棋、欣赏戏曲,十分开心。有的老人一清早就来茶社等着开门,直到晚上带两瓶开水回家,一日三餐还可在这里享用。各茶社座无虚席,茶社吸引着老人,老人离不开茶社。
除了上述大众化普及性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在一些知识分子、领导干部比较集中的社区,还举办了适宜于文化、收入、职业层次较高的老人活动场所,以保证这些老年人按照多年形成的习惯和意愿度过自己的晚年。在这些老年人活动中心里,成立书法、围棋、桥牌、台球等协会,组织老人们就某些学术问题、理论问题进行探讨,还举办诗歌欣赏、音乐欣赏、楹联猜谜、老年人交谊舞会等活动。这些在科学、文化、领导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在这儿既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参加者;既发挥了余热,又得到了享受。他们为自己创造了充实、富有朝气的晚年生活。
(五)老年人庇护服务
这是由老年人社会保护组织依据法律法规,为那些人身和基本生活权利受到严重侵害的老年人提供的临时性服务。承担这项服务的组织,一般给老人以庇护。在许多城市和街道,老人庇护所就设在托老所之中,实现一所两用。老人庇护服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法律庇护
即由老人保护组织在民政、司法等部门的支持下,为受庇护者提供法律咨询和调解,帮助他们运用法律武器,反对侵权行为和调解纠纷,以保护受庇护老人的合法权益。据天津市和平区1989年统计,该区一年中共调解涉及老年人权益案件518件,其中属于子女拒绝在家务劳动上照料老人的占60%,强占和强行改变老人住房条件的占2l%,不给老人赡养费的占10%,干涉老人再婚和有不同程度虐待老人行为的占1.5%。这些问题,除少数通过司法途径外,多数可通过调解得到解决。
2、生活庇护
即为受害老人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使他们有安全感,精神上得到安慰,重新鼓起生存勇气和信心,防止不良后果。受侵害老人在庇护所收养期间,也是矛盾趋于缓和解决的过程。在此期间,由庇护所协同子女所在单位进行说服教育和调解工作,多数矛盾可以得到解决。
3、舆论庇护
为了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除了进行调解,实行法律保护外,必要时还应借助各种宣传媒体,动员社会力量,进行舆论庇护。例如天津市和平区某庇护所通知五位老人的子女按时接老人回家过春节,然而有的子女硬是不肯来接,有的虽然接回去了但不尽孝道,弄得老人春节过得极为不快,回所后垂头丧气。天津《今晚报》根据庇护所披露的事实,以《有儿女反不如无儿女》为题,在头版醒目的位置刊登了对此事的报道,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市委领导和市、区老龄委负责人亲自到庇护所慰问老人并送了慰问品,许多单位和群众也纷纷到所送钱送物,有的社会学家还投书报刊,呼吁建立新型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通过此事,不仅使这些不孝子女受到了社会舆论的谴责和教育,而且在群众中进行了一次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教育。
(六)老年人生活综合服务
这是为满足老年人某些特殊生活需要而设立的服务项目,有些街道把这种服务项目安排在老年人活动中心里。老年人综合服务项目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老年人生活服务
包括老年人生活用品的供应和调剂,老年服装裁剪和制作,衣被拆洗和缝补,老年生活技术培训,如传授家用电气使用维修和花卉盆景栽培等知识,以及提供其它劳务性服务。
2、老年人婚姻介绍
这是社区老年保障的一项重要工作。有些街道还单独成立了老人婚姻介绍所。我国素有“少年夫妻老来伴”之说,老年人丧偶是人生的一大不幸。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老年再婚不仅受到社会的歧视,而且会遭到儿女的反对,甚至老人自身也存在着很大的心理障碍。开展老年婚姻介绍这项服务,一方面可以为单身老人搭桥,密切他们之间的交往联谊,另一方面又可以向社会和子女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克服老年再婚的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