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会员中心| 分享到:
欢迎来到,上海养老
养老资讯|养老政策|国外经验|智库动态|智库观点|行业交流
养老地产|智能养老|保健医疗|金融理财
养生之道|中医保健|运动健身|膳食营养|老年健康
旅游观光|娱乐活动|书画摄影|文学鉴赏|老年大学
招聘|培训|产品|学苑
网站介绍|联系我们|合作机构|隐私声明
当前位置:主页>新闻推荐

开展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通知

发布来源:上海市民政局网站发布时间: 2016-07-25浏览量: 540

关于开展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试点的通知


沪民社工发〔2016〕5号    索取号:AA9115003-2016-005


  松江区民政局、静安区民政局:


  为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水平,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在松江区、静安区开展“桥计划”——以家庭为本、社区为基、预防为先的社会工作综合服务试点项目,探索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作用的有效途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服务目标


  (一)探索建立需求发现和评估机制,全面了解和掌握贫困家庭经济、健康、家庭功能等方面的信息,使贫困对象的社会救助需求得到准确、全面、科学的判定,以便实现精准救助。


  (二)建立贫困家庭个案管理机制,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方法,定制个性化的救助方案,划定贫困家庭救助类别,并发挥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作用,对贫困家庭进行定期访视,及时掌握和更新相关家庭情况,建立服务进入家庭的渠道。


  (三)根据贫困家庭需求和社区实际情况研发救助服务项目和产品,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救助资源进社区,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并构建社区照顾及支持系统,促进社会救助对象及其家庭内在功能的改善,提升困难家庭与社区的互动。


  (四)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需求评估、救助方案制定、资源整合、政策咨询方面的作用,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机制和渠道。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专业导向。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的方法,为社会救助对象及其家庭提供专业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实现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工作的系统性和服务的专业性。


  (二)坚持统筹协同。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提升各类救助资源的统筹使用水平,将物质保障与生活帮扶、心理疏导、社会功能重建等有机结合,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给予及时、科学救助。


  (三)坚持探索研究。项目的开展既是实务推进,也是探索研究,要在推进实务服务中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模式,探索社会工作理念与原有社会救助体系的融合与嵌入,力求形成符合上海实际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模式。


  三、项目管理


  本项目由市民政局牵头,松江区民政局、静安区民政局是本项目的责任主体,接受市民政局的指导和监督。


  (一)市民政局的职责


  1.落实项目经费,制定经费的拨付方法和使用规范;

  2.布置工作任务,明确指标和考核办法;

  3.对项目的进度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控;

  4.组织专家进行项目验收和评估;

  5.组织本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试点之间的交流。


  (二)区民政局的职责

  1.选择试点街道(镇)开展项目试点;

  2.作为服务需求方,做好招投标项目的立项、监管和评估工作;

  3.指导试点街道(镇)在本辖区开展项目的开发、运作和统筹,协调辖区资源,保障项目推进;

  4.督导项目开展;

  5.对试点项目进行项目评估与模式总结。


  四、项目经费


  本项目预算资金共120万元,全部来自市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按照松江区80万元、静安区40万元的标准进行分配。松江区和静安区须分别选择4个、2个试点街道(镇),采取招投标方式由社会组织来承接实施(具体服务要求见附件)。试点街道(镇)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酌情安排项目配套资金。


  具体资金使用范围按照彩票公益金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五、时间节点


  2016年9月底前开展试点的动员和部署,明确开展服务的街道(镇);

  2016年10月底前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

  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各试点街道(镇)开展具体服务;

  2017年12月底前,市、区完成项目评估工作。


  附件:项目具体要求


  2016年7月1日


  附件


  项目具体要求


  一、项目名称:“桥计划”——以家庭为本、社区为基、预防为先的社会工作综合服务试点项目


  二、试点区域:松江区4个街道(镇)、静安区2个街道(镇)


  三、主要目标:依托社会救助管理机构,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有效介入社会救助的路径、方式和方法,探索建立社会工作需求发现机制、社会工作服务承接机制、社会工作服务转介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四、具体要求:


  1.建立健全社会工作需求发现机制。试点社区和社会工作者明确“桥计划”项目服务对象筛选方式的标准,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参与社会救助对象家庭状况调查、建档访视、服务需求分析等具体社会救助事务,使社会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得到及时、准确、客观的收集、分析、评估,明确每个家庭的社会工作救助类别。项目周期内,制定符合上海实际的《社会救助对象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筛查指标》和《社会救助对象社会工作服务需求评估表》,每个试点街道(镇)确定200名左右符合标准的社会救助对象,进行初步评估并建立信息数据库。


  2.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承接机制。项目周期内,试点街道(镇)为50个以上的重点社会救助对象家庭提供个案服务,每个家庭探访不少于10次,实现改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成员个体的自我功能与家庭整体功能重建的目的;根据家庭需求,进行人群需求分类,有针对性地研发扶贫助困的服务产品,以回应困难家庭多元化的需要。探索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机构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的可行性,明确社会工作岗位名称等级、数量结构和职责要求,并以调研报告的形式提交。


  3.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转介机制。项目周期内,对试点街道(镇)参与项目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进行专题培训,培训次数不少于5次,深入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与方法的普及应用,调动社区深度参与“桥计划”项目,使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普遍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与方法,明确参与社会工作服务的职责,明确服务对象筛选标准,在社会救助经办环节中能够及时发现有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社会救助对象,并掌握家庭探访的技巧;探索建立将服务需求移交给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程序,探索建立以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为依托的社会工作服务分流转介机制,探索培养“全科社工”,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基本、应急的专业服务,将社会救助对象的深度需求转介给专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使社会救助对象的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得到全面系统的回应。


  4.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互动服务机制。项目周期内,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引领,为200名左右的社会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探索建立志愿力量有序、可持续性参与社会救助的机制。

上一篇:上海开展2016年标准化老年活动室“以奖代补”工作的通知
下一篇:沪一家为老服务机构备齐“降温利器”

分享到:
排行榜
在线调查
你觉得养老房最重要的是什么?(来源腾讯大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