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会员中心| 分享到:
欢迎来到,上海养老
养老资讯|养老政策|国外经验|智库动态|智库观点|行业交流
养老地产|智能养老|保健医疗|金融理财
养生之道|中医保健|运动健身|膳食营养|老年健康
旅游观光|娱乐活动|书画摄影|文学鉴赏|老年大学
招聘|培训|产品|学苑
网站介绍|联系我们|合作机构|隐私声明
当前位置:主页>新闻推荐

沪浦东五个养老案列获优秀案例提名

发布来源:浦东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发布时间: 2016-05-24浏览量: 589

  为挖掘上海养老服务成功案例,推广优秀养老服务模式,推动服务创新,促进行业发展。近期,由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面向全市征集上海养老服务创新实践案例评选活动,浦东新区福苑养老服务中心等单位申报的案例经组委会办公室初选、公众投票以及专家答辩及组委会办公室评审会审核,有5个案例获得优秀案例。现将浦东被提名的5个优秀案例转载如下:


图片来源:原文


  1、“以大带小”连锁运营——破解养老微机构可持续难题(综合养老类)


      “长者照护之家”既能提供短期住养,又能提供日间照料,还能提供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满足了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养老的情感需求,一碗汤的距离让亲情得以延续。但是,由于规模小,人力、管理成本大等因素,单一的“迷你养老院”难以实现收支平衡,这是制约长者照护之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浦兴社区的长者照护之家是本市首批试点单位,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户外康复训练花园130平方米,设置床位14张。设施位于长岛花苑小区内,主要面向本小区及周边小区的中度失能失智长者,提供喘息式、24小时托养服务、社区拓展、家庭照料者培训等服务。另有证大家园养老院距离长者照护之家约2.5公里,提供机构养老服务。街道将大小两个机构委托福苑进行一体化运营管理。福苑创新“以大带小”设施连锁运营模式,长者照护之家与养老院共享后勤、管理、专技人员等资源,进行集约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做出了新的服务特色和亮点,实现了小机构的财务收支平衡,有效破解了社区嵌入式微机构可持续发展难题。2015年1月23日,长者照护之家正式运营,迎来首批入住长者。开业第2个月,入住率即达到100%。第3个月,实现运营收支平衡。到目前已开业12个月,平均入住率达90%,其中4张床位提供喘息式服务,一年内共服务12人次。入住对象平均年龄88.2岁,最高96岁,失智长者占比60%。为社区长者提供健康检测、咨询服务达1600人次。安全事故为0,投诉率为0,服务满意率为100%。家属探视长者频率为12次/月/人(每周3次),远高于养老机构。(上海福苑养老服务中心)


  2 、社区安老,服务到家——502综合为老服务合作社(综合养老类)


      2015年,上海开始大力推行社区“医养结合”。医养结合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更好发挥社区日间照护机构在医、养、护等服务环节的整合作用,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社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健康管理、健康宣教、预防与保健等在内的一体化服务。能够实现这些功能规划的设施——社区为老服务综合体应运而生。502社区综合为老服务合作社集合了日间照护、医疗护理、老年社工服务、为老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服务功能,并提出了“服务互联”的理念,以社区助老短驳车服务,实现了社区居家为老服务的互联功能,目前在黄浦区小东门街道试点。合作社的操作模式以正式照护为主、整合社区非正式照护资源进行社区资源支持。正式照护结合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邻近的护理站等设施开展。非正式照护为亲友、邻里、社区志愿者提供的支持型服务。入社老年人可自主选择服务项目或服务套餐,并按照服务项目价格支付费用。正式照护服务会对入社老年人进行统一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予分档补贴,补贴范围仅限于基本生活照料中的助餐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项目。(上海伙伴聚家养老服务社、上海乐享聚家养老服务社、上海熙年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3、失智失能老年人的专业照料——升级版日间照护服务模式(社区养老类)


      每个家庭可能都会遇到长辈高龄失能,或出现认知障碍的困难。靠家人自己照顾,24小时陪护精力透支不说,精神负担很重。请保姆看护,成本不低还要担心阿姨好不好。逢年过节老年人也希望和儿女孙辈一起居住,不愿意去养老院。老龄化问题带出了极大的家庭矛盾,令许多家庭疲惫不堪。面对这些突出的矛盾,以“专业照料”为特色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服务模式应需产生。2013年起,由瑞福在浦东新区南码头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首先实施,为失能、失智的长辈们提供专业生活照料,开展助浴、理发、扦脚等专项服务,并逐步拓展到上门服务。以康复为基础,由社工专业照料的社区养老模式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在熟悉的社区内享受养老生活,保持原有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以此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并弥补目前地区养老床位不足的短板。3年间,该模式已拓展到了静安区、普陀区和黄浦区,开办面向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专业照料的日间照护中心共15家,惠及1200余个家庭。瑞福践行“以老年人需求为本”的服务理念,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模式,包括服务定位、目标人群、服务内容、服务流程、质量监控、机构管理等。针对家庭照护有实际困难的半自理老年人,提供适合他们真实需求的服务内容(生活护理、康复、助餐、助浴、社工服务和心理保健及其他专项服务等),并衍生出向老年人家庭提供上门护理,实现了轮候制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的创新模式。(上海瑞福养老服务中心)


  4、家门口的记忆守护神——社区认知症整体解决方案(健康服务类)


      为了提高认知症知晓度,提升社区老年人对于自身大脑健康的关注度,为认知症家庭减轻身心压力,“尽美记忆家”——社区认知症整体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尽美记忆家”落地社区,将街道、社区医院、三甲医院和志愿者等多方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套集认知症宣导、筛查、评估、转诊、非药物干预课程、上门关爱和家属俱乐部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从而在微观上帮助认知症家庭缓解压力,在宏观上推动改善认知症带给社会的公共健康危害。“尽美记忆家”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倡导健身也要健脑的理念,让更多的社区老年人关注大脑健康,积极参与互联网平台的健脑游戏,帮助老年人在娱乐的同时观测自己的大脑数据,并针对大脑的不同功能进行专项训练。同时,通过对认知症家庭的深度调研,总结梳理出他们在生理、心理、知识和社交四个方面的普遍需求,走入认知症患者家庭进行上门关爱,帮助认知症家庭获得社会支持和照护咨询、组织家属俱乐部、安排认知症家庭喘息郊游等等。“尽美记忆家”目前共落地5个社区,分别为浦东塘桥社区、洋泾社区,静安曹家渡社区,以及苏州市双塔社区和昆山市采莲社区。运作的公益项目前后共计24个,活动场次1522场,受益人数5453人,招募志愿者300多名,影响人数超过2万人。(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


  5、咏年楼计划——构建家庭为本的社区长期照顾系统(健康服务类)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必然成为养老服务格局的基础和依托。对于个体和家庭,老龄化带来的是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的逐步丧失,生活质量的明显下降以及家庭照料的负担明显加重。2010年10月,第一个“咏年楼生活馆”在外滩建立,这个承载着“构建家庭为本的社区长期照顾系统”计划,从此在外滩老城区的弄堂里发挥起应有的作用。“咏年”二字,通“永年”,取自曹操《神龟寿》中的“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诗句。将这栋定位于服务社区老年人的小楼命名为“咏年楼”,表达了对老年人的尊重,以及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祝愿。“咏年楼计划”,以积极老龄化为理论基础,促使整个社区及长者人群通过参与社区行动,延长健康预期、提高生活质量,使每位长者都能享受有尊严、有意义的晚年生活。5年多来,“咏年楼计划”通过预防长者失能,支持社区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长期照护系统。根据家庭为本,社区为基,预防为先的核心策略,以社区生活馆为核心,在社区里面向低年龄老年人招募且培育“健康大使”团队,凭借所开发的系统课程地培训,使“健康大使”成为具备健康素养与照护技能的半专业化健康干预队伍,形成社区健康大使网络。此外,“咏年楼计划”针对长者失能的风险因素,设计实施循证干预项目,通过三级预防系统对社区长者及其照料者形成干预,以降低社区老年人群的失能风险,发展基于社区的正式、非正式服务,推动健康、照护和康复服务进入家庭。(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

上一篇:长三角扩围苏浙沪终于要带上安徽了
下一篇:嘉定一福院办首届护理职业能力决赛

分享到:
在线调查
你觉得养老房最重要的是什么?(来源腾讯大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