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的长足发展助老年人提升社会参与度,重新定位自我角色
2011年,《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把发展老年文化纳入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目标,加大对老年文体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的要求,多年来,老年文化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怀与努力下,已得到长足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公共文化设施利用、公共文化配送等老年文化工作落到实处,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也得到了极大满足。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老年人“大舞台”
今年67岁的王伯伯常跟别人讲起:“我一不喜欢抽香烟,二不爱好吃老酒。只喜欢一样,就是跳舞。”然而,一开始,王伯伯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跳舞的场所。
“广场舞我不喜欢,我爱好的是交谊舞。以前只有舞厅可以跳,但收费太贵,而且里面什么人都有,我就不怎么去。”前几年,在朋友的推荐下,王伯伯来到了虹桥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地方,离家近,场地干净宽敞,还可以免费跳,这么多拥有相同爱好的老伙伴聚在一起,在这里不要太开心哦!”闵行区虹桥镇文体中心主任平海玄告诉记者,中心的图书馆、乒乓室、舞厅等都很热门,且前来活动的人群中有90%都是老年人。
像王伯伯这样在自家门口就能“找到乐子”的老人不在少数。“十二五”期间,本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部对外免费开放。截至“十二五”末,全市共建设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26个,覆盖 了所有2014年底前设立的街道乡镇,平均面积达到4600平方米。目前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年接待群众少则20万、多则60余万人次,约80%为老年人群,基本可满足老百姓就近、方便地享受各类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街道、居委层面老年团队发展迅猛
浦东联洋“老年歌友会”是联洋社区居民眼里的“老面孔”。80多岁的万泽龙是歌友会的发起人,这个完全由爱好唱歌的老人自发组成的团队已成立多年,歌友会现有成员近90人,成员最多时达到200多人,除了本社区的老人,还吸引了外区老人、甚至年轻人参加。
尽管自发组成,但歌友会的专业性却一点都不打折扣,钢琴老师、声乐老师都是“科班出身”。歌友会成员王淑敏说:“我们平时训练,一个阶段后就会有汇报演出,有时还会去世纪公园、进才中学的场地表演,路过的、附近的居民都会过来观看。歌友会还曾代表所在居委会参加街道的演出活动。”
“十二五”期间,像联洋“老年歌友会”这样的老年团队已是遍地开花。据统计,截至2015年,全市街道、乡镇级以上老年协会共计181个,居(村)委老年协会3559个;老年文艺团队1.48万个,参加人数共计36.86万人;老年体育协会434个,参加人数52.22万人,老年体育团队1.32万个,参加人数41.25万人。
共享“十二五”老年文化建设成果
上海老龄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洁认为,这些年社区文明创建不乏老年人的身影,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越来越高,说明他们已开始寻找和重新定位自我角色,“这也体现了现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
王洁表示,“十三五”期间将要到来的“低龄老年潮”会有更多健康老人希望参与到文化、教育等活动中去,社会为老人们搭建相应的平台更加促进了老年人、老年团队的自我发展,这也正符合“文化养老”的模式。
此外,为保障老年人的文化权益,全国首部社区层面的公共文化法规《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以及《关于加强本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等也在“十二五”期间相继出台。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以老年人为主要活动人群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造和利用,以老年人为主要参与对象的市民文化节的推广,针对老年受众的公共文化配送和广电节目等,都极大地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营造了老年人的精神家园,还提高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与认同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