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会员中心| 分享到:
欢迎来到,上海养老
养老资讯|养老政策|国外经验|智库动态|智库观点|行业交流
养老地产|智能养老|保健医疗|金融理财
养生之道|中医保健|运动健身|膳食营养|老年健康
旅游观光|娱乐活动|书画摄影|文学鉴赏|老年大学
招聘|培训|产品|学苑
网站介绍|联系我们|合作机构|隐私声明
当前位置:主页>新闻推荐

上海农村地区探索养老睦邻点新模式

发布来源:上海老年报 作者:吴汝琴发布时间: 2016-05-09浏览量: 433

  “小圈子”里也能快乐养老


      上海农村地区探索养老新模式,“睦邻点”助老年人不离乡土、乡邻和乡音


  一顿饭吃一天,一碗肉吃一周,当子女都搬到城区居住 ,留在农村的老人谁来照顾?这是奉贤区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养老难题。为了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实现他们养老“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的愿望,上海市农村地区正在积极探索一种符合当地实际的养老新模式——睦邻点。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一碗令人心酸的红烧肉


  一年多前,当奉贤区民政局副局长曹秀英走进某村一独居老人家中时,见到的一幕场景令她至今难以忘怀。“桌上放着一碗红烧肉,老人说已经吃了一个星期了。”走近仔细一看,曹秀芳发现这碗已经变了色的红烧肉上,还爬着几只蚂蚁。尽管如此,老人仍表示这碗肉要留着晚上继续吃。“当时深感震惊,又很心酸。”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曹秀英仍感慨万千。


  据介绍,目前奉贤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28万人,其中纯老家庭7万户,独居老人1.3万人。作为上海远郊的一个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奉贤有超过一半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水平相对偏低,且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随子女搬离故土。曹秀英说:“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老人‘烧一顿饭吃一天、烧一碗荤菜吃一周’的情况很普遍,特别是独居、空巢老人,吃饭、社交都是一个大问题。而闲置的宅基房又很多,我们就在思考,能不能充分利用起来?”


  于是,为农村老人打造一个 “吃饭的饭堂、聊天的客堂、学习的学堂、议事的厅堂”的农村养老新理念应运而生,奉贤区宅基睦邻点“四堂间”诞生了。


  一个农村老人互助的家


  2014年下半年,奉贤区在青村镇李窑村、四团镇三团港村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区范围内逐步建起了34家“四堂间”。81岁的孙引第就是吕桥村睦邻点 “百草堂”的一名常客。每天早上,她都会来到一墙之隔的“百草堂”,与老邻居一起“噶山胡”、吃午饭,还能定期聆听镇医院的健康宣讲,观看各类文艺团队带来的精彩演出。老人的媳妇马女士高兴地说,自从姆妈参加了睦邻点,不仅身体状况变好了 ,连原本沉默寡言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起来,见人都是笑眯眯的。


  曹秀英介绍,“四堂间”本质上是一个集就餐、老年活动、 宅基课堂、民情收集、老年人志愿服务、调解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村民活动点,由村委出资租用闲置的农村宅基用房,配备必要的厨房设备、休息场所、娱乐设施等,以老年人自愿、互助的形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为所在地的农村老人提供助餐、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


  一种接地气的养老新模式


  实际上,类似奉贤区“四堂间”的睦邻点在本市郊区还有很多。在浦东,已有73家农村睦邻点在“活动内容自行设计,参与成员自由组合”的原则下,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生活照料 、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各类服务。同时,睦邻点有时还能发挥意料之外的作用。在老港镇建港村睦邻点,有一名老人因为邻居家的施工影响到了自己的休息 ,多次与施工队发生口角,睦邻点的成员们得知后,轮番做他的思想工作,耐心地给他讲道理,最终化解了矛盾。


  2015年11月,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农委等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强本市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按照城乡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和因地制宜、政府主导、邻里互助等原则,探索适合农村特点、满足农民实际需求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在曹秀英看来,睦邻点正是这样一种“很接地气”的新模式,她说:“农村老人养老有‘不离家情结’,他们习惯自己的‘小圈子’。政府为老人在镇上的好地段造一个活动室,路途太远,与周围人又不熟悉,他们未必肯去。而睦邻点大多建在一个自然村落或村民小组里,在‘小圈子’中实现快乐养老,正是现在的农村老人最需要的。”

上一篇:老人发明冲洗洁具盼能被人善加使用
下一篇:希腊议会通过税收及养老金改革法案

分享到:
在线调查
你觉得养老房最重要的是什么?(来源腾讯大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