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与医疗,从来就是紧密“勾连”,不可分而论之。但似乎在一夜之间,保险业对医疗产业链的深耕与开拓,成为几大保险商竞夺健康险红利的重要筹码。
继泰康人寿、中国人寿先后出炉“医疗网络+养老社区”跨界融合模式之后,中国人寿“家庭医生进社区”服务将在局部地区推开试点,并在全国推进“百家医院、万家诊所”医疗网络建设计划;泰康人寿将借鉴美国“凯撒模式”整合医疗服务资源,降低医疗成本,同时启动“西部医院支持计划”;“平安好医生”联手第三方涉足医药电商业务,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从用药咨询、购药支付到送药上门的“一站式”购药体验……在“大健康”走势下,险企各出其招,谁都不想错过这场盛筵。
“凯撒模式”整合医疗资源 率先将商业保险计划与养老社区实体结合在一起的泰康人寿,近日宣布其位于北京昌平区的泰康之家·燕园开始试运营,社区配建二级康复及老年病医院,使得“社区里有医院,医院里有社区”,养老社区还将与国内外一流的医疗机构合作,提供转诊和大病住院后管理。
“泰康将充分借鉴学习美国先进的‘凯撒模式’来整合大健康产业链,一手抓支付环节,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一手抓消费环节,整合医疗服务资源,为此,泰康将与国内多家知名医院合作,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据介绍,美国凯撒医疗集团将供方与需方利益进行整合,提供“保险+医疗”服务,借助商业保险、技术推广、激励机制等要素对医疗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随着高端养老社区投资项目在全国试点地区的推进,泰康人寿的“医养融合”目标愈加清晰:在养老社区建立“三甲医院临床诊疗+社区医疗中心+CCRC养老社区”三层次医养服务体系,打造涵盖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电子健康系统的老年健康照护模式,进而借助商业模式优势,建设集医疗教育、生命科学研究、护理培训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加速健康产业链与保险产业链相融合。
由此,试运营中的泰康之家,通过建立“家庭病房”、“多风险药物康复治疗”、“急症后康复治疗”等模式,借助“医生+护士+病案管理员+康复治疗师+药剂师”等团队管理途径,让“居民的家”成为社区医院的延伸,将居民的家庭生活与医疗护理服务连接在一起。
这一点,已经成为涉足高端养老社区投资项目的保险机构的共识:成功引入并整合优质的医疗资源,是关系养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不久前,中国人寿正式宣布,抓紧建设“百家医院、万家诊所”医疗服务网络,全面推进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抓紧布局“医养结合”的养老养生社区,从集团战略高度筹建大健康产业基金,推动健康医疗产业链延伸。
“家庭医生”让服务进社区 为延长健康保险产业链,中国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探索保险公司兴办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径。 相比之下,通过培训家庭医生队伍,让医疗服务走进社区,则是一条更可行的路径。来自中国人寿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末,在广东江门市率先试点的“家庭医生”服务,医生团队共签约和建档居民7600余人,为超过18000人次提供了基本医疗服务。
原来,中国人寿江门市分公司2014年联手江门市人社局效仿香港家庭医生团队做法,借鉴英国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工作经验,对江门市家庭医生队伍进行培训,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通过与之签约,为各社区内参加大病保险的常住人口提供就近、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截至2015年6月底,家庭医生诊所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的有8个,所有家庭医生诊所均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一就近,二便捷,这样的社区诊所受到江门市社区居民的欢迎。据中国人寿江门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经与社保部门沟通,家庭医生诊所被纳入当地定点医疗机构,在家庭医生系统、社保系统、药店系统之间实现了数据对接,参保人员不仅在定点药店享受优惠价格,还在药店实现了即时结算。
“家庭医生模式带来的直接益处,是通过疾病预防手段降低参保居民的大病发生概率,控制大病保险基金支出风险,将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预防,同时有助于掌握社区居民的分布情况、各项健康指标数据、各种疾病发病情况和药物使用效果情况等数据,为健康保险设计、精算模型建立等提供一手的数据资料。”中国人寿江门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家庭医生模式今年率先在江门市三个区推广,2016年扩大到全市范围,2020年全面建立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制度。
“移动药房”实现便利最大化
有别于家庭医生走进社区的服务模式,中国平安集团旗下的O2O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平安好医生”则通过与第三方零售连锁企业合作,为消费者提供足不出户的远程诊疗服务。
近日,拥有一支自建医生队伍并新近招募了一批专业药剂师的“平安好医生”宣布,联手上海医药旗下华氏大药房,为用户提供从用药咨询、购药支付到送药上门的“一站式”购药体验,成为名符其实的“移动药房”,其中核心城区(浦西中环及浦东内环内)用户还可享受“两小时上门”快捷服务。具体而言,合作双方通过“平安好医生”API接口进行对接,消费者通过“平安好医生”APP进行线上下单购买,华氏大药房门店提供线下送货服务,这一医药O2O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用药体验。
据了解,平安“移动药房”首站试点花落上海,今年内计划拓展至北京、杭州、南京、广州、深圳、沈阳、天津7个城市,与各地医药集团、连锁药房陆续开展O2O合作。另外,平安拟在“药网”建设方面加强与线下药房的合作密度,以快速覆盖更多消费者,在用户“动动手指”的简单过程中,就可以解决急药、慢病的用药需求。
在过去,病人往往需要走出家门寻医问药,或者医生出诊来看望病人。如今,医生与病患可以简单地通过网络来联系对方,而不用离开彼此的居所。可以预见,未来医生和病患之间的距离,会更为常见地使用时间、电子手段而非以距离进行衡量。同样值得期待的是,互联网技术还将改变越来越多原本发生在人际之间的医疗保健服务。
医养结合,保险企业除了投资医疗,养老产业也是他们掘金领域。 险企加速布局 养老产业投资步入“花样年华”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该如何优雅地安度晚年呢?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保险又该为“银发一族”尊严地老去做些什么呢?从税延型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到商业养老地产投资,从养老产业平台搭建到养老产业链的延伸,养老产业与商业保险之间的关系日益亲密,合作路径也愈法清晰。针对这一焦点话题,本期《保险周刊》特别策划了一组报道,敬请关注。
日益凸显的老龄化问题正使得养老产业变得炙手可热,而一直在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谋求发展空间的保险业自然也不愿坐失良机。继太平洋保险在上海自贸区挂牌一周年之际注册成立了内地首家由保险机构投资的专业养老投资公司后,日前,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旗下子公司太平人寿也以股权投资方式设立了保险业内第二家养老产业投资平台公司——太平养老产业管理公司。
险企嗅出商机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社会的快速转型,我国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失能老年人的照料、康复护理服务需求迅速提高。”谈及我国养老问题的严峻性,一位保险专家告诉记者,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12亿,高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400万,失能老年人口接近4000万,而这些都对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就在社会大众为“如何养老”而甚感担忧的同时,商业保险机构却从中嗅出了巨大商机并早已提前布局。据了解,泰康人寿在北上广一线城市启动了百亿元规模的养老布局,合众人寿在武汉建造了国内首个持续健康退休社区(CCRC社区),中国平安则在浙江桐乡启动了“桐乡平安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中国太平第一个养老项目——梧桐人家养老社区项目早在2012年就已落户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中心位置。
“此次新设的太平养老产业管理公司将落户于上海自贸区,主要从事养老产业投资与资产管理、融资管理、建设管理、运营管理以及与养老产业相关的健康和医疗投资等业务。中国太平未来有关养老产业的投资项目、项目的建设管理、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理以及资本运作均将在太平养老产业管理公司这一平台上统筹进行。”中国太平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如是告诉记者。
突破传统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在保险业加速布局养老产业的过程中,传统的模式藩篱正在被逐一打破,保险业的养老投资开始步入“花样年华”。
“中国太平将通过新设立的太平养老产业平台公司,突破原来拿地建设的单一模式,在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中西部等经济较为发达、人口基数较大、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重点城市积极拓展新项目。”谈及新投资平台的特色,中国太平上述负责人称,除周浦旗舰店大型养老社区项目外,中国太平下一步将通过收购、开发、改建、租赁等多种形式拓展养老社区项目,吸引内、外部资金共同投资,以此形成不同项目规模的合理配置,加快推进养老社区在全国网络布局。
就连一向稳重传统的中国人寿也表示正在大健康、大养老领域“加快布局一盘大棋”。国寿投资总裁王军辉此前在生态文明贵阳论坛上表示,保险和养老产业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作为中国保险的国家队,中国人寿正在谋求突破传统的商业保险的保障模式,结合健康医疗产业投资和养老养生社区服务,延伸保险的服务链条,形成跨界的大健康、大养老的完整产业链。在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医疗服务网络方面,中国人寿首期计划建立500亿元的大健康产业基金,打造大健康生态体系。
不久前,中国人寿着眼于全国范围的“三点一线,四季长青”养老养生产业布局正式公诸于众。在建立多层次医疗服务网络和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健康养老综合服务的基础上,中国人寿将着力推动养老养生社区和医疗护理社区的跨界融合,形成以养老养生为平台、以医疗护理发展为辅的大健康养老体系。
拓宽发展空间
近年来,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在所勾勒的保险行业、健康服务行业发展新蓝图中,养老产业已成为保险公司产融结合、结构转型、布局未来的重要战略抓手。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养老产业的投资主体日益多元、数量规模发展迅速、服务类型也更加多样,但仍然存在养老机构双轨运行、机构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
“中国现在人均的GDP已经超过了7000美元,所以未来对于商业保险的需求会增长非常迅速。在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尤其是在养老保障方面,保险机构应当大力开发各种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以适应中高端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包括今后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后的职业年金以及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对于商业保险在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说,商业保险应当承担政府委托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各类年金的投资运营,要提升投资的收益,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商业保险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当中,应当根据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需要确立目标,积极促进各类保险的发展,开发适应高收入阶层的社会保障需求的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等保险产品,不断拓展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广阔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