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imon
前阵子看了一个英国BBC电台采访日本的纪录片,题目是《I am Japanese ,please not sex》。整个纪录片是一项围绕日本低生育率和老龄化而展开的调查。调查所获数据惊人:日本政府对老人的医疗社保支出已经是经济量的2-2.5倍,呈现完全入不敷出的状态,介护保险的高支出,引发太多担忧,高度老龄化社会对日本政府来说是头痛的无解之题。中国的现状呢?国际共识的养老服务支付的三驾马车:养老金、补充养老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国际通识性合理比例为40%/40%/20%,缺少两部分的我们自顾不暇。
从“计划生育”政策开始生效的那天,中国已经开始了老龄化进程,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我们没有思考养老应该如何发展,顶层制度设计相对滞后。一直和时间赛跑,希望经济发展速度跑过老龄化速度,缓解“未富先老”的量化程度。
结果不遂人愿,并未抢在严重老龄化之前进入发达国家的经济量化标准,老龄化大潮不期而至。一系列调查研究、制度改革、鼓励政策和应对方案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引发的问题,尤其是:高龄化、失智、失能和失独老人的刚需服务。同时还有低龄、健康老人的多元化需求。
以上海为例,养老模式不断创新,养老投入日益增多,从业主体日益多元化,养老服务机构逐年增多,力求在“9073”的养老格局下,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等目标,让老年人渡过体面而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然而更多的内地城市并未出现如上海养老事业的大规模发展,养老模式、投入、从业主体、养老服务机构都处于不理想阶段,很多城市养老机构匮乏,老人还是靠儿子媳妇照顾的多,“养儿防老”的家庭照护模式为主流,这只是中国普遍养老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礼记中提到“大同社会”是“老有所依,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但对中国来说这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养老发展也出现很多问题。近日在发改委的调研中,调研小组问及上海养老机构负责人反映“护理员很难招”,问我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我的回答是这样的:第一,机构养老模式是为满足高龄、失智、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的,按卫生统计的标准,这类养老需求的发生概率为老年人总量的3%,这就意味着机构养老的床位数只要达到3%即可满足需求,如此高投入的养老机构是不应该做为主流养老模式发展的。而现在机构中住的低龄、健康老年人是不是应该住在里面呢?
第二,招人难不是养老行业所特有的问题,上海郊区的很多学校、医院招聘员工都面临这个问题。在就业选择上,我所教的很多医学生,宁愿留在市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不愿到郊区的二级医院,愿意转行做医学相关工作,也不愿到郊区的医院,这是普遍性就业观念的问题。
第三,在鼓励养老行业发展的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如养老机构床位数与入住率的不对称。以浦东新区某个郊镇为例,户籍人口约16万,老人2万余人,现在已经有养老机构7家,床位数超过1503张,供需严重失调。在我们之前开展的相关调研中他们都提及吸引市区及周边街镇的老人入住。旁边的街镇床位也富余,所以整体浦东新区的养老机构床位入住率为71.4%,且多数为郊区养老机构。
最后,未来中国养老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谁来照护老人(参照智库观点:未来谁来照护老人)?养老护理人员不足。养老机构招不到护理员是正常的事情。
老龄化缺的不光是钱,最缺的也不是钱。从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不断增长,如何发展养老事业现在始终没有合适的路径,看似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要跑赢老龄化的发展,养老产业发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局部区域性的养老问题也同样是一个系统问题。如何跑赢,养老从业同仁们,共同努力。
未完待续......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