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①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一朵奇葩。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的社会内涵、精妙的艺术构思、酣畅淋漓的语言,鲜明的民歌特色,千古以来一直深深地吸引和感动着一代代读者。其中,它的结尾艺术匠心独运,极具智慧。
首先,《木兰诗》的结尾体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堪称浑然天成。
民歌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喜欢以人们最熟悉的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入诗,正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体现在创作中,常常是信手拈来,但又往往天机巧设、浑然天成。《木兰诗》的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兔喻人、以兔的两种情态比喻和平和战争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犹如闲庭信步,花自入目,声自入耳,自然而然地把人们十分熟悉而且十分喜爱的野兔同木兰、木兰的战友以及战争与和平联系起来,比附出特定的社会事物及其内涵,就像云在天、溪在谷一样自然天成,充分体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水乳交融。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木兰诗》结尾以兔喻人、以兔的两种情态比喻和平和战争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的内涵解读,历代学者没有多少分歧,但对诗中所描写的野兔的两种情态,注家们却歧见颇多。而这种理解又直接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所以不能不察。现以当代几位注家的注解为例,略作探讨。
释例一: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最后四句作者通过雄兔雌兔在行走时不能区别的比喻,对木兰的才能和智慧加以赞扬和肯定。②
释例二:扑朔,跳跃的样子。迷离,不明的样子。③
释例三:雄兔四句:言雄兔和雌兔的脚和眼虽然有不同,但当它们一起在地上跑时,如何能辨清谁雄谁雌呢?扑朔,两脚乱抓乱搔的样子。迷离,两眼眯缝着。④
释例四:扑朔,脚踏地的样子。迷离,眼睛模糊,眼神不定的样子。⑤
在上述四种解释中,最接近生活实际和创作实际的应该说是第四种。
笔者出生在山村,有机会接触野生兔和家养兔,对兔子的习性有较多的了解。实际上,“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描写的是兔子发情时的状态。这是众多注家们所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兔子发情时,雄兔往往用两只后脚重重的拍击地面,发出啪啪的响声。这是雄兔向雌兔发出的希望交配的信号。此时,雌兔大都委伏在地上,双眼迷离,等待交媾。由于兔子外形极为相近,不仅奔跑的时候难以分辨雌雄,即使安静地伏在地上不动,也很难分辨它们的性别,而此时是识别雄兔和雌兔的最佳时机。“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正是这个特定状态真实、细腻、生动、传神的写照。用“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来比附木兰征战归来重现女儿身,并暗示出木兰的命运走向;用“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来诠释木兰在戎马倥偬的征战生活中未被识破女儿身的悬疑,这种高度生活化又高度艺术化的有机融合,是解读这首民歌创作智慧的关键所在。
其次,抖悬落疑,举重若轻,堪称神来之笔。
在《木兰诗》的叙事情节中,作者买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木兰的女儿身问题。从“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是女郎的秘密始终没有揭破,这不能不在读者心中留下强烈的疑团。如何揭破谜底,既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又是对创作智慧的考验。如果按常情处理,恐怕要花费不少篇幅进行交代,结果也未必理想。这里只用“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短短的四句话,就交待得一清二楚,干净利落,举重若轻,堪称神来之笔。
第三,巧妙布局,逆向设比,堪称一绝。
通常情况下,民歌用自然事物作比,大都在篇首和篇中,如“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宋王”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焝黄花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⑦等等,在结尾用比喻收束全篇的并不常见。这首《木兰诗》把社会事物的描述放在前面,把自然事物的描述放在篇尾,逆向布局,匠心独运,体现了独到的艺术构思。
第四,含蓄滑黠,言虽尽而意无穷,堪称妙音。
《木兰诗》的卒章之所以耐人寻味,还在于它言内言外的意蕴。仔细品味“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内涵,我们至少可以读到这样几层意思:解开了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人识破女儿身的悬疑;反映了古代人民同大自然的密切关系;暗示了木兰的生活归宿;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对木兰人生归宿的暗示,以一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点出,既寓含了木兰身心成熟、待字闺中的事实,也体现了人们对木兰婚姻大事的关注和对木兰在和平状态下的新的期许与祝福,艺术表现含蓄委婉而又滑黠机巧,意在言内更在言外,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非常精彩。
总之,《木兰诗》的结尾艺术同诗歌主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表现出了高超的创作技巧和艺术魅力,耐人寻味。
注释:
①本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僧人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梁鼓角横吹曲》内。
②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第39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1989年3月第10次印刷。
③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第18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1996年5月第20次印刷。
④周双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第502页,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12月第1版,1990年12月第1次印刷。
⑤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466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1997年3月第7次印刷。
⑥汪廷讷《人镜阳秋》,《古代民歌一百首》第2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1983年12月第3次印刷。
⑦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平调曲》,《古代民歌一百首》第3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1983年12月第3次印刷。
作者:王辅政 [200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