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何为“养”?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近年来“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各种养老问题的探讨屡见报端。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探讨到“养儿防老”,从养老模式的发展到“你是否愿意把父母送到养老院”,从养老市场万亿规模的产值到“养老之殇”发展的困境。回归养老的最初的问题,何为“养老”?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养老的核心在于以老人为中心的照护服务。解读老人实际需求,评估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照护方案,提供专业的服务。其他的相关的政策研究、养老模式、投资咨询、产业发展、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产品研发、适老设施、专业培训都是养老相关的产业性工具辅助。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高龄老年人和失智失能老年人。
孔子说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老年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主要的心理任务是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退出主流的社会竞争环境,老年人会追求完美的晚年生活,是一种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状态,而非“养老”。
积极老龄化,感恩长者
我们为什么要在《中国青年》杂志上,探讨养老的话题,是为青年人思考养老而写,思考“养老是不是一个伪命题”。“老”承载了太多的“老人无用”的内涵。我们倡导为“老人”换一个称谓:“长者”,因为他们仅仅只是年长我们几岁。
正常老化是不可避免的,但老年也并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正常的晚年生活状态,并不意味着时刻需要人的照顾,需要“养老”。无论是从老年人个体,还是道德、制度和社会层面,对老年人的看法存在误区,认为老了就是“无用”,需要“养老”。现在国际共识性的理念是“积极老龄化”,必须要先从改变观念开始。
我们应该用“优势视角”来看待老年人本身所具备的优势和能力,老年人处于人生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他们或许经济匮乏,或许身体抱恙,但是他们仍然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仍值得我们去尊重和敬佩,而不是简简单单用“养”来定论他们生活状态。
面对中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趋势,一方面我们应该高兴和感恩,因为我们可以更多地享受亲情的温馨,避免我们成为成年的孤儿;另一方面,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不断的思考“能为老人做些什么”。因为每个老人的生命都承载着厚重的印记,十月怀胎、哺养子女,他们无微不至;资助子女买房置业、结婚生子,照顾孙辈,他们鞠躬尽瘁,至死不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