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养生与中医养生保健学的概念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指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生”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故“养生保健”简单而言,就是保养生命、保持健康、养生保健活动,贯穿于人类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是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通过州节饮食、活动形体、调养精神、调适寒暑等多种方法或手段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古人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通称为“养生之道”。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中医养生保健学简称“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经验及方法的知识体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人类健康理论,研究中同传统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类保健活动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内容上涉及现代科学的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保健医学、人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多种流派和方法.是中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养生家通过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在静神、动形、同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相应的学术流派,如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等,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二. 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中医养生学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方法闻名于世,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1. 理论独特
中医养生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贯穿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未病先防、三因制宜等学术思想,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机升降及其与生理和心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经络等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把精、气、神“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提出了养生之道必须遵循“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等原则。
中医养生学不仅吸收了中医传统文化的知识营养,还兼容道家“效法自然,清静无勾.形神兼养,众术合修”的养生思想及道教的养生法术,重视儒家关于伦理道德规范和心性修养的养生思想和“心斋”、“坐忘”等具体养生方法,融汇释家“顿悟成佛”、“我心即是佛”的修持境界和“禅定”、“止观”等炼养功夫。故中医养生学在传统文化的融会交流中,兼容并蓄,形成理论独特、内容独特、特色鲜明的学术体系。
2. 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强调和谐适度、不偏不倚。人体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和谐是养生实践必须遵循的原则。养生保健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和谐适度,体内气血才能畅通,阴阳才能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健康长寿。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谨察阴阳之所作而调之,以平为期。”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养生方法均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曾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
3. 综合调摄
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人体生命活动的状态时刻在发生变化,养生活动也要结合人体健康状态的变化而变化。中医养生学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体现了中医养生的整体动态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如根据年龄,注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注意分四季养生;由于环境不同,注意环境养生等。就运动养生而言,提倡根据各自的需要,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动静结合之功,或配合导引、按摩之法。这样,不但可导气归经,补偏救弊,收益寿延年之效,开发潜能和智慧之功,还可收到综合调摄的最佳健身保健效果。
4. 形神兼养
“形”指形体,包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存在其中的精血,如《景岳全书》曰:“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神”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神、魂、意、志、思、虑、智等。形与神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形”为“神”之体、“神”为“形”之用,另一方面表现为神对形的主导作用。形与神相合,才能形神统一,互为体用,即“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如果形体败坏,精血亏耗,则神无所依附。故中医养生重视形神兼养,只有“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天年”。
5. 适应广泛
养生实践不只是老年人的事,也是年轻人的事,伴随每个人的一生。生命自孕育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之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养生的需要。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也都存在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采用的养生措施也不尽相同。因此,养生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全面普及养生保健知识,提高养保健的自觉性,把养生保健活动看作人类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医学研究者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
卞瑶,郭兆刚主编,基层实用中医理论与临床技能.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01,第501-5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