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汤的距离”是子女养老的选择
光明网2016-10-14 00:00:00 分享

      从2012年“九九重阳”正式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起,今年已是第四个法定重阳节,养老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重阳节刚过,但社会对老年人、老龄化、养老等问题的关注热度依旧不减。


      据联合国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4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峻,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面对人口老龄化,我们该如何养老?记者专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政部社区建设专家顾问夏学銮,与读者分享观点。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中国的养老状况仍需得到改善


      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60岁及以上人口甚至占到13.26%。实际上中国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少年儿童比重降低速度亦在加快。


      夏学銮教授认为造成我国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一般性反映了世界老龄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特珠性则反映了中国老龄化发展的特殊条件。这就体现在中国政府实行的“一胎化”政策,“计划生育”一方面为全球的人口控制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要为中国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负部分责任。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社会养老压力也逐步加大。我国的养老状况总的来说虽有所改善,但是从总体上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概括起来说就是“两低两少”,这些特点都是由中国的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以社区为本的家庭养老方式”较为理想


       针对养老问题,光明网发起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年轻人表示自己可能会独自在外地闯荡,但与年轻人心态相反,73%的长辈表示希望子女在退休之后留在自己身边。

      调查结果


      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如今好多年轻孩子希望远离家乡的父母,去大城市闯荡,而父母也不想成为孩子的牵绊就随他而去,这是比较矛盾的一点。未来或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选择与父母分开居住,只在节假日看望老人。夏学銮教授结合国际与国内的先进经验,提出“一碗汤的距离”,是子女处理老人居住距离的理想选择。所谓“一碗汤的距离”,即15分钟的路程,老人想要喝汤,子女给老人送碗汤,到了老人处,汤还不涼,正好吃。在城市建设上会更多考虑到两代分居的情况,既可以为小夫妻家庭营造私人的环境,分开住又不影响家庭感情,在父母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照顾。


      但社会上总避免不了“空巢老人”的出现,毕竟纵使交通再发达,海口的子女也不能把这碗汤“15分钟”内就送到远在呼伦贝尔的父母手中。对于那些子女不在自己身边的老人来说,他们也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据光明网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人会选择家庭养老,25%的人觉得社区养老也不错,不到20%的人可接受进入养老院。

      调查结果


      面对不同的养老模式,夏学銮教授推荐了一种国外“以社区为本的家庭养老方式”,即“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支撑”的综合养老方式。国内也有不少城市,比如最早的青岛市,后续的哈尔滨市都是实行这一模式的典型。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也倾向于去养老院养老。


      以社区为本的家庭养老方式可以节省资源,无需建立许多机构,只要在社区中建立一个社区服务团队即可,这是其优势所在。这个服务团队中有社会工作者,医生,志愿者等,按照社区服务的制度,首先由社会提高一般的社区服务,比如有社区成员病了,团队会派出医生和志愿者到家治疗和照料;如若不行,就送往社区医院;若还不行,就送往专业医院。


      经济发展与青年创造共筑晚年光景


      据光明网调查显示,超过6成的年轻人,都想过为退休之后的生活做打算,比如购买商业保险、社会保险等。从国外经验来看,发达国家都是在老龄化高峰到来前20年,就开始重视养老问题,其公民也从40岁就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

      调查结果


      对于中国未来的养老出路,夏学銮教授认为,不仅在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在于青年人的创造性。政府和社会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通过完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推动和发展老年人的文体活动等,为“空巢老人”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养老的基本原则离不开个体、家庭和社会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