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申城老年护理床位进出自如?
2016-11-03 00:00:00 分享

  近日,上海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交《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监督报告,由此引出的一个话题是:老年护理床位,如何才能“出得去”“进得来”?


  截至到去年年底,上海市约有2万张以医疗为主的养老护理床位,加上各个养老机构的床位,“十二五”末本市实际拥有各类养老床位达12.6万张。到2020年,全市养老床位数将达户籍老年人口的3.75%,包括普通养老床位和老年护理床位,前者达到户籍老年人口的2.25%,后者达到1.5%。


  资源,总是有限的,紧缺就是常态。面对护理床位尴尬,单单紧盯床位,基本上于事无补。化解供需矛盾,关键是——盘活资源。


  盘活“紧缺资源”,有两项制度有用。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今年5月1日,《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实施,条例创设了两项制度设计:一是,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二是,老年长期护理保险。


    一、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


  2014年底,市卫计委、发改委、民政、人社、财政等部门将分散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老年服务评估标准整合完善,建立全市统一的老年照护服务需求评估体系,统筹资源,以此促进服务资源与老年人需求公平、有效地对接。去年,老年照护服务需求评估体系在徐汇、闵行、杨浦、普陀和浦东新区试点,老人们向社区服务中心提交照护评估申请,由区级评估机构上门评估,评估结果经过测算形成不同分级,根据分级结果,统筹安排生活照料、生活护理或临床护理三种服务,逐步形成“分工明确、梯度衔接、公平轮候、能进能出”的格局。目前,全市16个区均已开展这一需求评估,截至今年9月全市累计申请11741人,评估完成8632人。这个评估体系就是要有效解决“谁”享受养老服务,以及享受“什么样”的养老服务。


  就效果而言,统一的需求服务评估体系,为老年照护建立了可预期的秩序,让老年护理服务资源公平分配成为可能。不远的将来,所有户籍老人都可以提交服务需求评估申请,身体条件和经济条件都将是衡量标准。以机构养老为例,老人申请后进入轮候系统,身体状况特别不好的可由绿色通道进入养老机构;困难老人可以享受政府补贴,经济条件好的老人可通过购买服务进入养老机构。


  在这个体系中,评估大数据更事关未来养老服务体系的规划布局,因此,评估标准的科学、公开、透明,至关重要。评估标准和结果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轮候,让需要护理床位的老人只须“排队”,不用“条子”,养老资源的配置由此实现公平有效。


  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所确立的一项富有前瞻性的重要制度。


  2013年,依托基本医保制度,申城在浦东、杨浦、闵行的6个街镇开展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对符合条件的老人,经评估后由老年医疗护理服务机构提供基本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试行医保支付居家医疗护理费用。


  今年,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扩大至全市所有区县。6月,国家人社部明确将上海列入全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城市。目前,《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试行办法》正在制定,市政府拟于近期将长护险整体政策框架设计方案以及试点办法提交市委深改组审议,并上报国家人社部备案,准备明年初在徐汇、普陀、金山等三个区进行为期一年的试点工作。


  无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有力支撑社区和居家养老。即便没有机构的护理床位,老人们一样可以居家享受专业护理,护理空间大大拓展,护理资源也由此不再仅仅局限于“床位”,医保、专业力量也都成为可调动的资源。


  事实上,面对深度老龄化,养老服务已不仅是资源问题,更是资源的分配问题。无论是高龄老人需求评估制度,还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都有助于老人们既各取所需又公平享用。


  养老制度设计,不止为今天的老人,更为所有人的老年时光未雨绸缪。制度设计多点探索、多点反思、多点智慧,你我的老年时光便越有可能因此从容——这,也正是执法监督的价值所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