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养老模式:乐龄公寓+临终护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5-11-10 02:34:212015-11-10 00:00:00 分享

      居家和免费构成了新加坡养老体系的两个关键词。由政府主导的养老模式以免费为主,养老方式呈现“去产业化”色彩,并且,与养老相关的各部门建立了相互协调促进的工作机制。相比之下,中国市场将养老定义为一个产业,提供的养老服务大多以盈利为目的。


  新加坡的老龄化社会保障网络已日趋完善。乐龄公寓与临终护理的组合,可基本确保老年人在无需额外支付费用的情况下安享晚年。



  2015年10月末,21世纪经济报道探访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乐龄人士工作室及HCA慈怀护理中心发现,由政府主导的养老模式以免费为主,养老方式呈现“去产业化”色彩,并且,与养老相关的各部门建立了相互协调促进的工作机制。


  曾经的亚洲四小龙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在9个新加坡人中,就有1个在65岁以上,这个比例到2030年将达到3:1,届时,新加坡约有90万乐龄老人,相当于2015年44万人的两倍,即到2030年,每两个新加坡成年人就要抚养1个老年人。


  为应对这一情况,自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政府着手从养老金、医疗、护理、就业、子女、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等多个维度全面建设老龄化社会保障网络,其中,乐龄公寓和临终护理贯穿了老年人的全部晚年时光。


  居家和免费构成了新加坡养老体系的关键词。


  乐龄公寓是新加坡自1998年开始推行的居家养老模式:新加坡公民卖掉持有的大房子套现,一部分钱用来购买乐龄公寓,另一部分作为养老金之外的补充资金。目前乐龄公寓已成为新加坡解决“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的重要方式;而以HCA慈怀护理中心为代表的临终护理体系,在政府财政和社会捐助的支持下,实行完全免费模式。


  乐龄公寓:大屋换小屋套现的居家养老


  在新加坡大巴窑社区中有一处与众不同的建筑,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全部是55岁以上的老年人。


  “我搬进来的时候67岁,现在已经81岁了。”大巴窑乐龄公寓12层的一位住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不仅生活方便,而且子女也经常过来看望我。”


  老人居住的并非中国式养老院,而是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专门为老年人改造的“经济适用房”,称为乐龄公寓。建屋发展局相当于中国的建设部。


  据这对老夫妇介绍,他们在2001年卖掉了自己的大组屋(面积大的经济适用房),花7万新元购买了目前45平方米(使用面积)的乐龄公寓,中间的差额用于补充养老。


  “卖掉大房子,换成小房子,既有地方住,又有余钱养老。”老夫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解释。


  乐龄公寓是新加坡自1998年开始推行的居家养老模式:新加坡公民卖掉持有的大房子套现,一部分钱用来购买乐龄公寓,另一部分作为养老金之外的补充资金。目前乐龄公寓已成为新加坡解决“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的重要方式。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乐龄公寓一般为高10多层的“板楼”,户型面积以满足一两位老人需要为主,包括35 m2及45m2(使用面积)两种。公寓底层架空,设有休息场所和便民设施,第二层楼是提供养老服务和必需设施的场所,如诊疗中心、活动中心、心理疏导室等。


  为使乐龄公寓更加适合老年人居住,建屋发展局除将其选址在配套设施完善的社区中外,还专门改造、增加了诸多便利设施及服务,这也成为老年人选择定居此处的重要因素。


  乐龄公寓的内外设施均按照老年人需求而设。例如,更宽的大门和电梯间便于轮椅出入,更大煤气、热水器等开关按钮,更亮的房间照明度,以及难以尽数的扶梯、休息场所和定制化健身设施。


  另外,在一些细节上乐龄公寓也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如开关、门铃和门窗等开关设施的高度都有所降低,以便弯腰驼背的老人使用;考虑到老人容易失禁,厕所紧靠卧室,并设长明灯;厨房的灶台、水池和卫生间的洗面台的下方设计成凹形,老人在需要时可以坐着使用等。每户都在厨房、卫生间、卧室和客厅设有4根报警拉绳,方便老人遇险时紧急呼救。


  吸引老年人来这里居住的另一个原因是设在公寓楼下的乐龄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不仅配备有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从身体和精神上帮扶老人,还时常举办各种娱乐活动,以丰富晚年生活。


  并非所有居住在新加坡的人士均可申请乐龄公寓,据悉,申请者必须是年满55周岁或以上的组屋屋主,而且须为新加坡公民。夫妇必须一起申请购买,单身人士,离婚者或丧偶的组屋屋主均可申请。考虑到与子女团聚,建屋发展局会将老人分配至距离子女最近的乐龄公寓中。


  乐龄公寓的产权比一般组屋短,据建屋发展局乐龄人士工作室负责人介绍,“产权一般为30年,之后可适当延长,但不能转售,只能回售给建屋发展局,如不想拥有乐龄公寓或屋主去世时,政府按屋价比例退还余款。”


  出于降低养老成本的考量,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较为低廉的价格,35平方米的户型平均售价大概为5万新元,45平方米为7万新元,不过,到2015年,这一价格也随建安成本上升至10万元新币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除购买公寓需支付低廉的房价外,为老人提供的各项设施、服务均为免费,这与中国现有的养老方式差异极大。


  在中国,无论公立或私立养老院均会收取房屋使用和服务费,并主要由市场形成了价格梯队,低者每月数千元,高者每月数万元。


  随着中国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各种形式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但与新加坡基本由政府免费提供养老相比,中国则当成盈利的产业来做。


  实际上,对于老年人的最后时光,新加坡政府和慈善机构共同建立了一套完全免费的临终护理体系。


  慈怀护理:免费的临终关怀


  新加坡的临终护理起源于1985年,当时,一名女医生在玉朗区看到有需要临终关怀的病人,遂与两名助手以志愿者的身份照顾这些病人,从而开启了新加坡的临终护理事业。


  四年后,新加坡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临终护理机构注册成立,取名HCA慈怀护理,慈怀护理中心是一家慈善机构,对病症末期患者提供舒适的服务,专业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临终关怀,并且上门探望病人及其家属。看护团队由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顾问和经过培训的志愿者组成。


  “护理中心的理念是同情心、专业、尊重病人和家属。”HCA慈怀护理中心总裁兼医疗总监阿奇利瓦兰(Akhileswaran)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阿奇利瓦兰是一位事业有成的肿瘤科医生。


  护理中心设有总部及4个卫星中心,提供上门访问、日间护理、留住三种服务模式,并以居家护理为主,截至目前,HCA慈怀护理已经照顾了5.5万多名末期患者,每年进行4万多次家访,平均服务3500名患者,在任何时刻,都有800多名患者接受护理。


  在阿奇利瓦兰看来,临终者及其家属的关怀和护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衡量一个国家不仅要依据经济实力,更要衡量这个国家对待老人和临终人士的态度和做法。


  新加坡的态度和做法是提供完全免费的临终关怀服务,不论患者年龄、种族、经济状况甚至国籍。只要身在新加坡,即使是来新看病外国人,如被医生定性为末期病人,寿命少于1年,均可到慈怀护理度过余生。


  新加坡卫生部为慈怀护理中心提供了60%-70%的资金,社会捐助占据20%-30%的比例,其余10%来自筹款活动。该护理中心现拥有98名在职员工。据该中心提供的财务数据,2012/13年间,慈怀护理中心接受政府财政和捐助金额为817万多新币,当年支出为721万多新币。


  资金保障是临终关怀护理的基础,由于缺乏资金,中国尚未出现完全免费并可持续的临终关怀机构。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位医生曾试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临终护理网络,但最终未能延续;此后,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周翾医生建立了针对癌症末期儿童临终关怀机构,但资金来源仅限于好心人(主要为中国风电行业人士)的有限捐助。


  在政府和持续的社会捐助下,新加坡临终护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在全国建成6家护理中心,据阿奇利瓦兰透露,至2017年,护理中心的数量将再增加2家。除此之外,新加坡的所有医院均设有病痛舒缓小组和临终护理病床。


  10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进慈怀护理中心时,并未看到痛苦不堪的病人,相反,老年人们正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一起欢快唱歌。


  阿奇利瓦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我们的重点不是死亡,而是要让病人及其家属活得更好,我们要尽全力把他们受到的痛苦减到最低点,并同时关注病人家属的心理健康。”据他称,癌症病人90%的痛苦可以在护理中心得以解除,病患中85%为癌症,15%为非癌症,如肺部堵塞、心脏疾病、末期肾病等。


  与乐龄公寓的思路相同,即使是末期失能患者,护理中心仍然秉持居家护理为主的方式,大多数临终关怀护理通过家访完成,为此,卫生部还为病人提供家庭装修、改装所需资金的贷款。并且,护理中心的设备也可带到家中使用,只需支付100新币的押金即可。


  在谈到一国如何建立临终护理体系时,阿奇利瓦兰分析,目前世界范围内共有三种可行模式,即完全免费、保险支付、病人自付,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前两种模式,新加坡属于完全免费,美国、中国台湾地区则为保险支付。他认为,病人自付模式大多是在免费提供和保险支付的基础上加以补充。


  “美国也存在一些以盈利为目的临终、失能老人护理服务,只要病人满意就可以。” 阿奇利瓦兰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陆子衿 新加坡报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