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的“喘息服务”缺法律支撑
北京晚报2016-06-21 00:00:00 分享

       全国首部地方性居家养老法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已于51日正式开始实施。在关心居家老人需求的同时,那些长期守在家中床前的照料者却常常被人忽视。为此,朝阳区八里庄街道推出“喘息服务”,由志愿者参与照料辖区内的高龄、失能、失独老人,让一年到头连轴转的家属得以“喘口气儿”。


      街道为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发放了“志愿者服务卡”,每次参与公益服务后都可以在社区刷卡记录,志愿者根据累积时长兑换想要的奖励,如实物奖品、超市打折优惠,以及黄山旅游券等,带动商家参与公益事业,也让更多人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当中。


      “喘息服务”要想真正发挥作用,不能单纯依靠志愿者人数的增加,“服务队应当更加精细化,体现出差异性,吸纳更多具备专业知识的志愿者,比如组织退休专家组成医师服务队,为老人提供医护方面的帮助。开展家庭病床,在政策上允许社区医生入户,实现医养结合。同时,根据服务内容的不同,要将其进一步量化,制定出具体标准。


        现阶段的“喘息服务”主要限于居家模式,但在有限的人力和经费投入下,如果想要扩大服务面,还需要跟社区已有的养老院和日间照料中心资源相结合,尝试机构‘喘息服务’,具体运作模式可以借鉴先行试点的杭州、上海等地经验,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


        然而,潜在的责任风险是更大的考研。‘喘息服务’本身凭借高尚的道德和优良的品质做好事,但服务对象是失能、高龄老人,一旦在照料过程中出现意外,责任的划分不好确定。在这方面,我国仍然缺少法律支撑,这也是捆住基层政府手脚的关键。只有从法律上提供更多依据,才能减少执行顾虑,推动‘喘息服务’的常态化发展。


标签: